是什么毁了《听我说谢谢你》

在当今时代,短视频势如破竹,成为互联网上不可忽视的流量巨头、转播媒介。近期,歌曲《听我说谢谢你》传遍全网,饱受诟责。不少网友在医护工作者面前表演、歌唱这首曲子,严重扰乱了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秩序,继而上传到短视频平台,类似事件不断被模仿、发生,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,引发了人们的热议。

从局外人的角度,歌词极具正能量的歌曲,本应起积极作用,那么,是什么毁了这首歌呢?


是歌曲吗?从客观结果上,《听我说谢谢你》作为工具,确实产生了令人忿然的结果,固然难辞其咎。然而公认的是,《听我说谢谢你》的歌词本身是积极乐观的。类比《歌声与微笑》《听我说谢谢你》,它们的不同点之一在于时代,且后者的影响力、传播速度比前者更胜一筹,这可以作为互联网时代中短视频等平台发挥重要作用的论据。然而,以具有优势的短视频等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传播,是当今众多歌曲不可避免的共性,以此归咎于《听我说谢谢你》,不免有些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的意味。

再类比《你笑起来真好看》(2019年4月24日发行)、《听我说谢谢你》(2019年6月12日发行),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发行时间相近、影响力大,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影响是负面的。因此,在逻辑上,时代并非导致歌曲产生消极影响的必然因素。考虑到后者因其歌词具有的听闻对象、适用场景,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表演者择曲时选定《听我说谢谢你》,使这首歌仿佛是为此次事件而量身定做的。然而,表演时机的错误选定不能成为歌曲本身的罪证;否则,任何一首歌曲被人为特定置于错误的场景中而造成消极影响,都将成为诟病的对象。由天然属性造成的恶果,责任的直接承担者应该为使用这种工具的人,因为对物苛责的意义是有限的,往往仅停留于物的表面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,况且这首歌本身是充满真和善的。工具并不是手段,使用工具的方式才是手段的体现,任何一种工具辅以非正义的手段,都有可能造成恶果。事实上,转嫁矛盾的利用者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。但谁是“利用者”呢?


创作者是“利用者”吗?值得注意的是,《听我说谢谢你》的创作者李昕融一家,在一些网友的批评乃至人身攻击下,迫于舆论压力公开道歉。然而,创作者果真需要承担这一责任吗?

不少人认为:在当今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创作者抓住时代脉搏,创作歌词通俗易懂、旋律简单的高传唱度作品,旨在获取流量,激发社会响应,从而收取金钱利益。这种行为为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工具,造成了像《听我说谢谢你》这样的闹剧。他们是真正的利用者。

表面上,这种分析看不出破绽,但事实上,它的论证逻辑就发生了错误。对于复杂多样的社会事件,假说演绎法并不可靠,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。人是复杂的,我们无法完全推断他人的行为动机,我们仅能从客观上的行为结果上去评判。

《听我说谢谢你》是创作者创作的直接结果。如前面所提到的,歌曲是一种工具,我们在落实责任时应落实于人,而创造物、利用物的人首当其冲

对于创造物的人,即创作者,创作流行度高的作品,是音乐创作的一种形式,无可厚非。观察李昕融一家的音乐作品,大多属于内容简单、传唱度高的作品,或许这是他们的主要创作领域,作为一种音乐形式,其创作是合法的。不可否认,这类音乐在短视频时代将获得更多的流量,但歌曲天生的属性不是否定创作、确定动机的理由

通过搜索可以发现,截至目前,李昕融一家的背景并无令人生厌之处(嫉妒除外),而其造成巨大影响的作品,也不过二三,其中造成如此负面影响的仅有此一例。相较于他们庞大的作品量,动机不善的论证未免显得孤证。另外,我们注意到,《听我说谢谢你》发行于2019年,相对于裹挟时代、以大流量为目的,揣测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追溯时间过长,其论证力明显不足。

根据假说演绎法,给出一个看似合适的动机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并非创作者直击流量,而是作品被流量反噬。而正如此文给出论据一样,批评者亦可以找出有力的驳斥证据。动机是人的主观产物,甚至主体本身也难以清醒认识,外人又如何天衣无缝地还原呢?即使成功还原,主体的一个合适理由,便可使原有的推断逻辑崩塌。康德说:“每个人都有权要求他的同胞尊重自己,同样他也应当尊重其他每一个人。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尊严,由于每个人都不能被他人当作纯粹的工具使用,而必须同时当作目的看待。人的尊严就在于此。”《孟子》中也提到“敬人者,人恒敬之”。因此,在缺乏力证时,尊重是人们和谐交流的基础;而利用此虞诈他人者,最终必将原形毕露,成为“狼来了”的主角,被信义抛弃,被社会放逐。我们拥有猜疑的权利,但从客观事实出发,才能保证逻辑的相对正确。

综上,我们难以论断,在此次事件中,创作者同时也是“利用物的人”。不过,这也为音乐创作者提了一个醒:作为歌曲的“主人”,在作品出现问题时,应及时干预,出面制止相应情况的恶化,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,树立良好的创作者形象。


那么,谁是真正的利用者?毋庸置疑的是,相关短视频的策划者,是直接利用者之一。作为灵动的、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,他们在结果上促成了工具对医护人员工作秩序的扰乱。在这个意义上,他们成为了主体。但从行为上,他们真的要承担全部的责任吗?

将心比心,代入自我,我们需要认同一种可能:第一个如此做的人,是真诚向医护人员表示感谢的。那么,这样的人也不止是一个。这些抱有真诚感谢目的的,其行为是值得肯定的。对比之前的其它新闻,诸如夜晚为执勤的医护人员唱歌、送上祝福以缓解他们的压力,这一行为本身没有实质的错误。造成不良结果的应是行为的时机与目的

相同的行为,在医护工作者面前歌唱、表演《听我说谢谢你》,不管是发自内心还是出于虚荣心,倘若是在医护人员过度劳累、手头并无实质工作、亟需放松等情况时,它的结果是良善、温暖人心的。而当工作繁忙,例如为大量市民做核酸检测时,有时一人一句“谢谢”尚且会令人生烦,何况这一干扰秩序的歌唱与表演呢?

行为时机的错误选定,为这一行为定性。然而在生活中,类似的事情也在不断上演,我们有时也会因善心打扰到他人。对方的提醒可以使我们意识到问题,适可而止。如此看来,仅仅由于错误的行为时机,似乎并不至于造成如此强烈的社会响应,更不至于对音乐本身造成冲击。


那些作秀的模仿者,真正开启了“潘多拉的魔盒”。

行为的目的则犹如一道军令,指挥行为的大军展开一场大战。怀有真诚的目的者被淹没,因为真诚者往往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。幸存者偏差在互联网的舞台上再次上演,大量作秀的“感谢”视频涌入短视频的流量大河,以不可抵挡之势倾泻而下,冲毁积年而势微的善意堡垒。首战告捷的“侵略者”捡起破败的“真善”旗帜,大声疾呼:“看哪!我们是正能量的代表。”

动机的揣测缺乏依据,罪证的积累缺少时间,“侵略”的流量大军不断粉饰自我。作为“河神”的短视频平台被“言论自由”所挟持,蒙蔽于作秀者旌扬的“大义”,为壮观的翻涌江涛喝彩。愤怒的人民将矛头直指消费正能量的流量“强盗”,却也无不淹没于浩浩汤汤的潮流之中。沿途的“强盗”见势投奔;不识事态者被表象迷惑,自愿站队,谣言四起;仍有斗志的人无能擒贼,只能没收对方的“枪械”,偶然遇见举着“真善”旗帜、手无寸铁的村夫,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取其首级“邀功领赏”,自欺欺人,殊不知真理与正义已被自己踩于脚下;认清时势者游走于各方的营垒,最终却要么被友军扼杀马下,要么成为“沉默的螺旋”,隐居深山。于是,这场斗争没有真正的“大义”者,所有人都为自己而战,陷于割据混战之中难以自拔。像这样的激情高涨之时,“最高指挥所”一旦盲目介入,反而会促成混战多方的合作,成为众矢之的;等到人仰马翻,混战多方再次反目成仇,“战功”成为夸耀的资本,不愿介入者被贴上“敌军”的标签。互联网一片民不聊生。


那些曲解人间真善美的自私的作秀者,才是真正的“利用者”,他们终将被推上审判庭,侥幸逃脱者也将流亡于互联网的大街小巷。但理论上,没有谁能免于这场审判。

“流量大军”的命脉是流量,而把持流量的短视频等平台难辞其咎。在一定程度上,他们纵容了这些作秀者,未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限流等管制,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。

虚情假意虽能激起汹涌的浪潮,但那是海啸,翻云覆海,平息后的大海是长久的死寂;真善美的和谐浪花才是优美的景象,与大自然为伍,招来无数海鸥与和风。我们应认识到:赞美海啸的,是贪婪的亡命之徒。

提供流量的网友们更是分门别类,有的将《听我说谢谢你》上升为主要矛盾,集中转移战场,迎来创作者的道歉,大获全胜。

有的虽然始终以为创作者无罪,但“吃瓜”让他们自我认定为“旁观者”,在新闻、音乐、视频等各种互联网资源下刷“听我说谢谢你”的有关内容,污染了网络环境,引起无关网友的不适。因而未卷入纷争者厌恶“听我说谢谢你”的字眼——这些干扰他们正常浏览的“污秽”之物。

事实上,这类“吃瓜”网友与干扰医护工作秩序的人一样,选定了错误的行为时机。而前者却鲜有人意识到自己为“歌曲有罪派”推波助澜,最终为毁掉《听我说谢谢你》贡献出自己“宝贵”的一份力。


我们可以做什么?抹杀那些作秀者吗?与“马保国闹剧”不同,当前事件并不简单干脆、容易定性。当我们缺乏足够的依据,除了在道德上谴责这一现象,又何以有力地精准回击?但与“马保国闹剧”相似的是,让自吹自擂的小丑成为主角或幕后黑手的,是我们这些看似无辜的网民

我们需要自省,不论是流量的收割者、控制者、提供者、旁观者。作为被动的参与者或旁观者,我们需要承认,是我们为错误的行为时机添油加醋,为不轨的行为目的开山引路。流量素非贬义,它架起互联网沟通四方的桥梁。有人以流量为生计,只是一些人在追逐它的过程中,不自觉地迷失自我,沦为流量的奴隶,被不断剥削时间、精力与智商。因此,我们更需要清醒地认识自己,解除流量的镣铐,驾驭流量。

我们需要提升自我认知。我们的视野时常因知识(领域)的局限而被框定,谁能说自己不是在“管中窥豹”呢?冷静、辩证的自省使我们的内心碰撞出新的价值火花,丰富自我的认知。芝诺说:“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。内为已知,外为无知。知道的越多,圆圈也就越大,不知道的也就越多。”扩大知识的圆圈,我们认识到自己曾经的偏见、武断与无知,不再为世俗的流言所蛊惑。放下傲慢,立于圆圈的更远的边界,才能从管中窥到更整体的豹;认为自己掌握全貌的,往往站在豹前洋洋自得,从未往后移动一步。

世界潮流,浩浩汤汤,波谲云诡,真伪难辨。对此,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不至随波逐流。包括我在内,又有谁能给出一种论证,证明自己看到的不是柏拉图洞穴内的影像,或者说,证明墙壁上的影像是真理呢?

从某种意义上,《听我说谢谢你》并没有被毁,它殉己记载了这一事件,为后人敲响警钟。只是我们不可预料,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”的悲剧是否仍会上演。